“中国雪窝”,为何在山东?******url:https://m.gmw.cn/2022-12/28/content_1303236897.htm,id:1303236897
近日
山东半岛遭遇今冬
第三轮明显降雪天气过程
威海局部遭遇暴雪
雪有多大?
网友拍摄了雪中刨车的场景
还有热心网友
给出了经验之谈
据分析
此次威海暴雪为冷流降雪
那么,什么是冷流雪?
它为何偏爱山东半岛?
01
为何威海烟台
被称作“中国雪窝”
“降雪,肯定看向东北!”东北三省的雪堪称是冬日城市的一道经典风景线。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山东的两个海滨城市由于冬天较多的降雪也会形成独特的海滨雪城风貌,被称为“中国雪窝”,那就是烟台和威海。
每年冬天,相比于山东其他地区,烟台、威海的雪明显要多很多。因为这两个城市的降雪以冷流雪为主,占总降雪日数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今冬以来,山东半岛已出现三轮明显冷流雪过程,时间分别为11月29日至12月2日、12月16日至18日、12月21日至22日。每一轮降雪过程中,都有半岛局部地区降雪达到暴雪量级。其中12月22日,山东威海遭遇持续降雪,路面积雪严重。
根据烟台莱山机场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当地冷流雪年平均日数在39天左右。这种冷流雪是我国黄、渤海沿海地区冬季特有的一种天气现象,尤以山东半岛低山丘陵的北部沿海地区(位于渤海南部)为甚,而丘陵以南地区降雪量迅速减少。降雪量大是冷流降雪的特点之一,2005年年末至2006年初烟台芝罘区降水量达80.3毫米,积雪1.2米深。
02
冷流降雪
是如何形成的?
所谓冷流雪,也称“冷流降雪”,是由于海上富含水汽,而且海水的水温在冬季相较内陆的地表温度更高,所以海面上方的空气相对温暖而湿润。当冷空气南下时,海面上方的暖湿空气升至一定高度时,就会凝结成雪花,飘落下来,形成降雪。冷流降雪又被称作“大湖效应”。
以山东半岛为例,冷流雪在蓬莱至成山头一带沿海地区尤为显著。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极易产生冷流雪。
海洋热容量大,冬季海水温度的变化较气温及陆地的变化要平缓得多,南下的冷空气经过渤海海面时,与海水温度相差较大,低层空气增温、增湿,为空气对流运动提供了条件,使之在近海面形成具有一定对流性的层积云并产生降雪。
另外,半岛北部沿海丘陵山地的地形抬升和海岸的摩擦会迅速把暖湿气流抬升到凝结高度以上,也会对冷流雪起到增幅作用。
2021年12月25日冷流雪过程
冷流雪往往带来绝美景观
但也在此提醒大家
雪天行车危险指数较高
注意行车安全
同时做好保暖措施
转自|中国气象
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强信心·开新局丨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北京2月2日电 题:上调·增持·看好——三个关键词解读外资金融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
新华社记者
持续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大量增持中国境内股票债券、看好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在诸多外资金融机构眼中,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复杂挑战,中国经济是为数不多提振全球预期的积极因素,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
关键词一:“上调”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更新内容,大幅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5.2%。
不只是IMF,大型国际金融机构也纷纷上调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摩根士丹利从5%上调至5.7%,高盛集团从4.5%上调至5.5%,野村证券从4.8%上调至5.3%。摩根大通、瑞银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同样都上调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是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信心最直白的表现。
相比之下,国际金融市场各方对2023年的全球经济前景展望却没有如此乐观: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9%;联合国日前发布的《2023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预测为1.9%。世界银行更是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至1.7%。
“今年中国经济复苏可能是对全球经济衰退风险的主要对冲。”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说。
其实,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三年间,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经济规模突破110万亿元,占当年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两年平均增长5.1%;2022年,中国经济克服重重困难实现同比增长3%,快于多数主要经济体。
现在,中国经济再次被寄予厚望。“中国是全球唯一有望在明年(2023年)实现企业利润和GDP体面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全球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就在美欧经济放缓之际,它提高了世界经济避免衰退的可能性。”国际知名财经刊物《巴伦周刊》于去年12月在其网站上如此写道。
关键词二:“增持”
今年1月,北向资金在沪深交易所累计净买入1412.9亿元人民币,净买入量超过了2022年全年规模。同期,明晟(MSCI)中国指数上涨近12%,连续三个月累计涨幅超过40%。
增持中国有价证券,成为当下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经济前景展望最直接的表达。
在过去三年间,外资金融机构始终高度关注中国市场。2020年,外资总体净增持国内股票和债券超过2000亿美元;2021年末,境外投资者持有境内上市股票和债券的总市值累计达12984亿美元,较2020年末增长23%。
尽管在2022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导致资金大规模从欧洲、亚洲、南美等地流出,但如今,外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那些对他们造成巨大压力的因素正在不断减少,这进一步刺激他们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投资。
美国银行将中国股市转入“战术性增持”;摩根士丹利看好中国股市,“建议利用目前的机会逢低买入”;高盛股票策略团队已于近两月连续上调2023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长的预期,由8%最终上调至17%……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22年12月,境外投资者净增持境内债券和股票分别为73亿美元和84亿美元。2023年1月上半月,外资净买入境内股票债券合计约126亿美元。
关键词三:“看好”
外资金融机构看好中国经济,不只是因为中国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更是因为中国经济展现出的韧性与实力,以及未来蕴含的潜力。
看好中国经济在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品质。”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温泽恩去年12月表示,“高盛始终是中国市场的重仓投资者,未来也会继续重仓投资中国,我们非常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
看好中国经济还在于中国持续扩大金融开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更高水平基础上持续推动金融开放,这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渣打银行(中国)总裁、行长兼副董事长张晓蕾介绍,特别是过去三年,渣打中国依托中国的发展和开放机遇,业绩实现持续稳健增长,并在多个业务板块取得突破性增长。
看好中国经济还在于中国经济未来的美好蓝图。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宏观策略主管刘立男提到,中共二十大报告里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未来十年间,中国将继续遵循以创新驱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也仍将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刘立男说。(记者刘开雄、李延霞、吴雨、有之炘)